一、实践教学体系顶层设计与构建
澳门新甫京娱乐娱城平台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秉承学院“秉德维新、务本求真”的院训及育人理念,着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知识与技能扎实、家国情怀深厚且兼具国际视野的高质量生命科学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党委,学院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为“双一流”背景下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提供坚强的政治及组织保证,指导中心在实验、实习等教学实践中注重德育为先,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浸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育人融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组织开展科学家精神熏陶、学术诚信教育、生命伦理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伦理道德意识,倡导学术诚信和责任意识,使学生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学院始终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不断加强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阶梯化、模块化、综合化、前沿化和数字化”建设将基础实验课程、进阶实验课程、综合实验课程和科研创新实践有机结合,在筑牢专业人才培养根基的基础上,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层次综合素质提升的需求(图1)。学院践行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培养了一大批心怀“国之大者”又兼具“勤奋、求实、进取”兰大标签的生命科学拔尖创新人才。
图1学院实践育人综合体系
二、实践教学典型案例创新与特色
案例一:《动物生理学实验》国家级一流课程
【课程简介】动物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对象为生物有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及机理,其内容假设起宏观至微观、整体至局部的认知桥梁,连接了宏观整体与微观分子,也是生物学和医学、农学相关的交叉学科课程。《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是生物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基础实验课,主要面向生物科学专业、生物科学强基计划、萃英生物班、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课程以学院的本科教育任务为基本建设和发展目标,培养适应新时代的拔尖创新引领型人才。课程内容涵盖细胞生理学、器官和系统生理学以及神经生理学三个部分,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贯彻“两性一度”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培养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等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图2)。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掌握生理学知识、原理以及常用实验技术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图2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目标
【队伍建设】学院动物生理学含实验课程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先后在杨浪明教授、刘积高教授、李仁德教授、陈强教授和董守良教授的带领和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改革,积极探索,教学质量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准。课程团队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秉持着“传承与创新并重,教学与科研相长”的理念,持续优化师资结构,引入了唐晓龙老师加入团队(图3)。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讨会,与国内同行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团队内部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与和集体备课,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合作机制,促进了教师间知识与经验的共享。同时,课程团队还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由资深教师不定期指导,加速青年教师成长,确保教学团队的持续活力与创新力。近年来,团队成员常民老师晋升为教授,唐晓龙老师晋升为副教授,课程团队成员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十数篇,承担多项省级和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成果多次荣获校级、省级奖项。
图3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团队
【课程建设思路和举措】实验课程目的在于通过验证理论课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科研思维方式;锻炼综合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和探索意识。(1)动物生理学实验是一门操作性和过程性较强的实验课程,无论是文字描述还是图片展示,都无法让学生精确掌握实验操作的过程;(2)动物生理实验主要以活的实验动物整体或者活的组织器官作为研究对象,如果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动物死亡或者组织器官失活则实验以失败告终,增加学生的挫败感;(3)动物生理实验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动物知识和动物外科手术操作技能,但是对初学的大学生来说很难顺利完成实验;(4)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涉及多种仪器设备,还要掌握一些计算机知识。这些内容如果不能熟练掌握,会严重影响学生实验的进度和流畅性,进而影响实验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些问题,课程团队秉持课程数字化转型的理念建设了MOOC(图4)和虚拟仿真实验(图5),MOOC具有多种类型的学习资源,灵活的授课方式,学生可以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模式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以上的问题。
图4动物生理实验MOOC
图5动物代谢率的测定与分析虚拟仿真实验
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以教学任务和目的为导向,课前布置教学任务和问题,由学生通过慕课、教材以及其它补充资料,进行自学并解答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条件。课堂上通过讨论交流、翻转课堂等方式进一步掌握重点、难点,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虚拟仿真实验掌握相关的技术方法原理,熟悉操作技能,从中提高科学研究的思维、设计、动手能力,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急性实验方法、慢性实验方法和电生理实验方法等。
此外,将课程的考核方式改进为过程性考核,涵盖课前、课上和课后。课前慕课的自主学习占20%,课上讨论、回答问题占20%,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团队写作等占30%,实验报告占30%。60分为及格分,86分以上为优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习的每一个环节落到实处。
仪器设备是实验教学的基石,先进的仪器设备是高水平教学的保障。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动物生理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了全面更新,能够开展更加前沿的实验项目(图6)。先进的仪器设备不仅是高质量教学的保障,也能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
图6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仪器设备
【教学创新】根据课程特点,将课程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从课上延伸到课前和课后,从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物生理学实验以活的动物整体或者活的组织器官作为研究对象,因而许多操作都是不可逆的。如果操作失误导致动物死亡或者组织失活,那么实验就失败了。可是对于初学的本科生来讲,课程时间和实验动物都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将复杂手术一次完成,更何况还有仪器设备的安装使用和实验项目的观测。因此,首先我们创新性的建设了实验MOOC,再加上教师的讲解,从而掌握操作的难点、重点。其次,把课程分为“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学习和考核的过程贯穿始终(图7)。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跟踪学习过程,课上突出重点难点,课后总结反馈。最后,把实际中操作有难度的实验建设成为虚拟仿真实验共大家线上学习。
图7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全过程
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内涵。动物生理学实验通过进行动物福利和伦理学专题教育和实验动物安全教学倡导同学们敬畏生命热爱生命,从实验中体会生命的伟大,实验动物的奉献和牺牲,认识生命之美,树立对生命的敬畏、尊贵和关怀。通过介绍生理学的前辈和生理学发现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生理学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们认识到,每一项重大发现背后,都是前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从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敬畏之心和探索精神,激励学生们勇攀科学的高峰,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培养学生在深刻理解动物器官为适应不同生理环境进化和适应的基础上,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使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动物生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客观理性的思维特质和探索创新的价值取向。
【建设成效】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团队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建设和教学研究探索,完成相关教学研究项目十余项,2003年编写实验教材一部——《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指导》,2018年参与制作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学实验基本技术与方法数字分册XXI》中的生物学实验部分,2024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字平台出版数字课程《动物生理学实验》数字课程。课程团队在2016年建立了学院首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验课,于2018年分别在中国大学慕课网和超星平台上线,截至目前已有2万多名来自高校和社会的学习者参与学习。在2019年建设了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动物代谢率的测定及分析”,已上线国家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平台2020年获批省级虚拟仿真课程。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于2020年被评为甘肃省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教学团队于2020年被评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教学团队;2021年进入甘肃省教学成果培育候选项目;2023年获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图8)。团队成员获学院教学隆基奖4项;生理实验教学相关比赛二等奖、三等奖各2项;学院教学成果奖2项;学院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甘肃省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董守良老师入选教育部生物科学“101计划”《动物生理学实验》教材编委,参与实验教材编写工作。
图8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获奖证书
【课程评价】应用新的动物生理学实验模式教学后,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以往。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加上全程性的评价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验成功率大幅度提高。对140名同学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93.57%的学生对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模式感到满意。学生自主预习的人数提高了47.85%,而且70%的同学认为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督促自己学习,促进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很多同学也表示自己的学习能力、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对课程的改革表示肯定,希望可以进一步改善,做的更好。课程教学模式也受到师生的一致肯定,慕课被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40余所高校累计2万多名学生学习应用。
案例二:《生物化学实验》国家级一流课程
【课程简介】生物化学实验是澳门新甫京娱乐娱城平台核心实验课程之一,创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1998年以来,在沈剑敏教授级高级实验师的带领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不断精进,于2023年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该课程为开设在大二学年秋季学期的必修课程,面向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强基计划以及萃英生物班学生,以学院的本科教育任务为基本建设和发展目标,培养适应新时代的拔尖创新引领型人才。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54学时,1.5学分,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实验方法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和新陈代谢的能力,是生物、生态、医药、农林、草业等学科必需的基础知识,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开展科学研究以及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内容涉及蛋白质、酶、维生素、核酸、激素等八大类生命分子的定性定量研究,实验方法涵盖离心、分光光度比色、薄层层析、电泳、免疫印迹、酶联免疫吸附、液-质联用、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构建成了具有“系统化、层次化、模块化、数字化”特色的实验体系,在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综合实验能力,以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队伍建设】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团队是一支富有朝气的团队,现有成员9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形成了“老中青、传帮带”的梯队。所有成员均具有理学博士学位,其中国外访问学者 3 人,正高职称1人,副教授 6 人,实验师 2 人。团队成员科研方向广泛,包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析化学、发育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细胞生物学等专业背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团队。团队承担澳门新甫京娱乐娱城平台、萃英学院、草地农业科技学院、药学院的生物化学实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等课程教学任务。团队建设目标是建成一支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高、团结奋进、国内一流的教学团队。基本建设思路是加强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以内涵式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实施教学改革,开发新形态教学资源,实现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以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为己任。团队建设计划是不断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积极探讨教学改革,采用多模式教学方法,最终提高教学团队整体水平。
【课程建设思路和举措】
1.加强课程思政教育。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如盐入水融入专业知识教育中,加强教材育人功能。
2.长抓课程梯队建设。课程梯队由课程主讲教师、合讲教师、实验准备人员组成,课程主讲教师所学专业应与所承担课程相符合或经过2学期以上的该专业方向进修学习,并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形成一支人员相对稳定,具有一定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教师梯队。课程主讲人负责组织审定教学大纲、课程实施计划,制定课程师资队伍培养规划,负责管理各要素配置和教学全过程质量保证。
3.注重教学内容迭代更新。实验教学目标明确,有针对性,既不脱离学生的知识背景,又有启发、提高、拓展。教学内容科学,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经过教学实践,能够及时融入一定量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经验。
4.教学方法和手段与时俱进。能够选用较为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比较科学、先进的教学手段,建立和完善线上教学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不断改进和完善培养方案。包括教学大纲、实验项目、教案、课件、视频、考核方法、进阶试题库、试卷库等。并且出版高水平、国内领先的实验教材。
6.课程质量的监控与教学效果的评价。建立完备的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实行课程教学双向考核制度,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加大对课程教学的监控和检查力度,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7.积极探索、总结教学活动中的成功经验,深入教学研究,推广教学理念。
【教学创新】明确教学目标,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明确和完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聚焦教学问题;针对课程痛点,团队从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深入的探索与改革,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改进路径,在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与问题;注重教材建设,优化知识体系,10年出版了两部教材,内容包括蛋白质、核酸等八大类生命物质的定性、定量实验,以及涵盖的实验技术,指导学生在分子水平上阐述生命的本质,在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动手能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建优质慕课和数字课程,丰富精品内涵,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为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立体式训练创造了条件,极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落实教书育人根本任务方面实施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团队教师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为人师表的使命感。引导和加强思想上和意识形态上的教育,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的挑战意识和刻苦钻研精神。
【建设成效】本课程通过创建优质课程资源,完善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实现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探究性和科学精神,很好地达成了教育教学目标,本课程是学院第一批重点建设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成后已在“好大学在线”、“中国大学慕课”两个平台运行12个教学周期以上,为开展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创造了条件,向受众更加直观地展示实验原理、操作步骤、仪器设备使用等元素,传授实验技能,提升视觉展示效果,担当起“双一流”大学知识共享的责任。2022年,沈剑敏老师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三等奖、甘肃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一等奖,生物化学实验课程2022年获批甘肃省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023年获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图9)。近10年来,团队成员共主持各类教学研究项目20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共10篇。获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指导大学生国家级和校级创新创业项目30多项,指导学生专业竞赛获得国家级奖7项,省级奖8项;主编出版实验教材两部、参编教材2部,出版1门数字课程(图10),沈剑敏老师入选教育部生物“101计划”《生物化学》核心课程教材编委,参与《生物化学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
图9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获奖证书
图10 生物化学实验教材
【课程评价】
1.课程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目标明确,老师教学认真投入,完成任务好。
2.教学内容充实科学,教学中明确生物化学实验主要知识点和实验技术,突出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
3.教学方法先进,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做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善启善导,课堂组织互动好,尊重个性差异,实现因材施教,能够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知识融会贯通。
4.课程注重过程性考核,构建成了师生学习共同体,学生学习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兴趣浓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图11)。
图11生物化学实验上课情景
案例三:《分子生物学实验》省级一流课程(正在申报第三批国家一流课程)
【课程简介】《分子生物学实验》是面向生命学院、萃英学院4个专业的核心实验课程。基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课程紧跟学科发展前沿,针对两个学院不同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更新和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分子生物学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课程改革前只有4个基础验证性实验,教学重点侧重知识传授,忽略思维构建与能力培养,与科研实际具有较大差距。课程改革系统构建了适应拔尖人才、专业基础和通识教育的分层次、多专业的阶梯式综合性实验体系。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方法强化学生主动学习和协同实操的能力,培养分子研究的科研思维和实验素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果,促进科教融合,以达成一定实验结果。课程思政“如盐入水”渗入教学的每个环节,培养学生勤奋踏实的实验态度和诚实守信的科研精神。
【课程建设】(1)注重课程体系重构。按照知识结构、教学任务、能力培养、综合评价4个层次的差异,设计了阶梯式综合性实验体系,适用于不同专业、不同教学目标的实验教学(图12)。
图12 分子生物学阶梯式综合性实验体系
(2)强化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建设是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战略需要,是当前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运用“4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以教学大纲为基准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通过教学过程将思政元素设计于课前、课上和课后3个时间维度,将科学精神、实验习惯和人格素养根植于实验教学的6个重要环节,实现知识传授和课程思政水乳交融、同向同行,切实培养思想坚定、本领过硬的新时代综合性人才(图13)。
图13 课程思政建设
(3)丰富教学资源。建设分子生物学实验慕课(图14),授课视频13个,视频总时长175分钟,测验和作业的习题总数191道,考试题库总数126道,课程非视频资源总数27个。慕课用示意图、3D动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理论和抽象概念,拍摄所有操作视频帮助学生预习和复习操作流程,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提高了学习热情。
图14 慕课资源建设
(4)开展混合教学模式改革。课程通过中国大学MOOC和学习通平台创设线上线下的教学环境,通过课前、课上、课后以及线上和线下课堂的切换,实现了让学生从感知到实操到知识内化再到知识输出的循环(图15)。
图15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5)健全考核机制。制定了新的教学和考核模式,课程考核评价基于学生线上学习效果、线下实操和实验报告等内容。考核方式更加注重过程,实验成绩包括:线上40%(单元测验20%、课堂讨论8%、期末考试12%)+线下60%(课堂表现12%、实验论文48%),形成了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核机制(图16)。体现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图16 在线平台学情统计及成绩考核内容
【创新举措】(1)提升综合性实验的“两性一度”。综合性实验体系以结构性思维为理念,既有框架又有细节,以解决问题为“整体”做顶层设计,以单项技术为“部分”进行教学实施,加强了技术点之间的关联性,在课前帮助学生建立“整体”和“部分”的观念,既有助于记忆又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融合基础知识与科技热点,将诺奖成果(GFP蛋白)和科研热点(Hsp70蛋白)的研究融入基础实验,以综合实验一为例(图17),对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训更加贴合科研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
图17 综合实验一技术路线图
(2)科学技术与美学相碰撞。为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实验的趣味性,每学期实验结束开展艺术竞赛,学生可利用实验成果发挥艺术想象力,用不同颜色的荧光蛋白菌绘制培养皿画,营造一种寓教于乐的氛围,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图18)。
图18 获得优秀的培养皿画作品集
【建设成果及课程评价】2020年被评为学院教学改革示范课程,2021年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2022年认定为甘肃省线上线下一流本科课程,目前正在申报第三批国家一流课程。课程微课获得全国高校生命科学类微课比赛二等奖。
《分子生物学实验MOOC》第一期于2020年在中国大学MOOC和学习通平台上线后,已经运行满9个学期(图19)。在线开放课程已被包括华中农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二十多所高校13000多名学生选修和使用。课程得到校外选课学生的好评和认可,课程评价为4.9分。
图19 中国大学MOOC平台课程页面
学生评教。教学理念上始终坚持教育初心,用爱心构筑教育之“魂”,用耐心坚守教育之“德”,用恒心实践教育之“行”。课程每年都获得学生较高的评价,校内学生评教词云图显示“讲解清晰”、“锻炼科研技能”、“老师讲课质量高”(图20)。2023年和2024年教务系统学生匿名的评教结果,加权平均分分别为97.38和97.64,学校督导评教为优秀。
图20 学生评教词云图
三、优质的学科资源、科研资源转化应用于实践教学情况
澳门新甫京娱乐娱城平台非常重视将优质的学科资源和科研资源有效转化应用于实践教学,不断探索将科研成果转化到实践教学的特色做法,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首先,学院不断深入推进核心课程带头人制度,选聘具有深厚学术背景和丰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带头人,建立了16个核心合成团队,同一课程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由带头人统筹组织,促进理论前沿知识向实验教学内容的迅速转化,保障实验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实现“知行合一”。
其次,学院依托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环境生物监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基因编辑育种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基因编辑育种产业研究院等重要研究基地、生命科学科学研究中心和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强力推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将科研训练设为学生必修课并提升综测中的占比。将科研训练设置为本科生必修课程,大一时加入导师实验室学习基本知识,同时作为组员加入科研训练团队,大二或大三作为负责人主持科研训练项目,每学年结束根据开展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答辩,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实现科研训练全覆盖。
最后,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转化到教学实验中,并且要求实验课程内容在每个教学周期结束后要进行5%-10%的更新。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各个学科领域前沿的技术和方法。学院特别下拨了经费立项支持各课程的实验的改革和实践。
四、协同育人开展情况
学院高度重视校企合作联合育人,成立了由学院领导牵头的协同育人工作小组,定期组织沟通协调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定期由领导带队前往企业洽谈协同育人项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不断推进校企联合育人战略的实施。近年来,学院陆续在多个省市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包括华大基因实习基地、深圳翰宇药业实习(就业)基地、珠海银科药业实习(就业)基地、甘肃省血液中心实习基地、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基地、甘肃省扶正药业实习基地、甘肃省佛慈药业实习基地、甘肃省金徽酒业实习基地、定西爱兰药业实习基地、定西圣大方舟变性淀粉厂实习基地、兰州庄园乳业实习基地、兰州生物制品所实习基地、甘肃农垦研究院实习基地、甘肃轻工研究院实习基地等多个涵盖多肽合成、制剂检测、制药、微生物发酵等生物技术专业领域的实习、教学、就业平台。学院积极与企业深度合作搭建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在实践中形成了融汇“产、学、训、研、创”一体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例如其中与华大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围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已经展开了深入的合作。校企协同,优势互补,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上升空间。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与合作单位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科研水平。
五、其他
澳门新甫京娱乐娱城平台致力于打造立体化、阶梯化、多维度本科教学实验平台,通过小班化、精英式基础实验课程设置,筑牢学生扎实的生物学理论根基和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而高阶实验课程体系则注重综合性和前沿性,打破固有课程单元的限制,运用不同专业课程知识框架之间的交叉点设计实验体系,并设置半开放式实验课程内容,带领学生在探索中前行,在试错中提升,在实践中创新,通过知识能力融合、复杂问题解决、高级思维培养等途径拔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面配套与专业科研训练、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等相关的高尖端仪器设备及高水平师资力量,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放手实操、反复论证、执着探究,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引导学生潜心科研,深耕细作,脚踏实地、求真求实。五年来,在中心教师的带领下,各专业本科生充分发挥“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创新”的育人理念,在各项科研竞赛中斩获佳绩。本科生专业知识水平、创新创业能力、合作能力、专业特长、抗压能力等明显提升,综合素质过硬,核心素养获得极大提高。
近五年中心开设的实验课程中,综合性实验课程(项目)从2019年132项提高至2024年169项,创新创业类实验项目数从2019年63项增加至2024年71项,综合性及创新类实验项目的增加有力支撑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学院本科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及校级科研训练项目数稳步提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参与科研训练项目的本科生获奖人次从2019年42人次,增加至2024年192人次,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热情逐年增加,且成果愈加喜人。近五年本科生斩获包括年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金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类)特奖、“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甘肃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等数十项荣誉。2024届学院本科毕业生整体深造率达到72%;生物学拔尖班近十年人才深造比例达到97%,其中4成学生读研清北,7成学生赴C9院校深造。生科学子们不仅在智力的赛场上勇往直前,在运动、健身、美术、艺术、音乐、劳动等领域,大家也力争上游,百花争艳,人文素养与学科素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